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主辦的《國外地質調查管理》刊物第10期報道了歐洲環境署和歐洲地球之友發布的報告——《“綠色采礦”是一個神話:減少歐盟資源消費量的理由》,該報告呼吁歐盟以綠色轉型為契機,為實現氣候中和、解決環境危機,歐盟必須減少65% 的物質足跡。
1.全球和歐盟消費量——超越可持續性和公正的限制
幾十年來,歐盟材料消費量一直在增長,在2008年經濟危機后有所下降,此后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但人均14.5噸的物質足跡仍遠高于人均12.1噸的全球平均水平,遠高于可持續和公正的消費水平。
2.金屬開采對人類和地球的有害影響
金屬提取和加工與嚴重和重大的環境影響有關,包括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的毒性影響。采礦業是全球產生廢物最多的行業。就在十多年前,歐洲被認為是世界上尾礦壩事故數量第二高的地區,僅次于亞洲。在歐盟,盡管有《自然指令》,但Natura2000地區仍允許采礦,這些法律旨在保護的81%的棲息地和63%的物種目前處于“不利”保護狀態。如果不發生劇烈變化,預計到2060年,關鍵礦產的開采和加工對環境的總體影響將至少翻一番。
3.服務于綠色和數字化轉型的礦業
大型礦業公司和政府正在推廣“綠色礦業”理念。通過利用綠色轉型需要某些金屬和礦產這一事實,它們有效地對金屬采礦業進行了漂綠。銅、鐵和鋁等金屬絕大多數用于建筑和其他行業,如破壞性的軍事行業。此外,據估計,2018年,與初級金屬和礦產生產相關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能源相關排放總量的10%,這使得業界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說法更加站不住腳。
4.歐洲綠色新政
2019年底,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歐洲綠色新政》,該行動計劃概述了未來幾年將推出的氣候和環境政策和舉措。它是2019~2024年歐盟委員會的核心項目之一,被稱為歐盟的“新增長戰略”。這意味著它建立在一個破壞性的、不合邏輯的觀點上,即我們可以創造經濟增長,同時以類似的模式(過度)消費,并做到“綠色”。換句話說,簡單地用同一模式的綠色版本取代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工業文明。缺乏對歐盟過度消耗以及歐盟在全球不公正的生產和分配關系的批判性分析和行動。
5.歐盟政策建議
(1)制定減少資源絕對消費量的目標和計劃,包括到2050年將歐盟物質足跡減少65%的約束性目標;
(2)資源民主,資源被視為公共物品;
(3)后增長政策,收縮具有生態破壞性且幾乎沒有社會效益的經濟活動部門,并保持或擴展滿足所有人基本需求和福祉的部門;
(4)循環型社會,包括設計體現“充分性和效率”原則的長期基礎設施和產品;
(5)讓行業承擔責任,包括通過強制性的歐盟盡職調查立法和授予社區對采礦項目說不的真正權利;
(6)阻止破壞性環境影響,包括Natura 2000和其他保護區應作為采掘業的“禁區”予以嚴格保護;
(7)結束經濟和資源剝削,包括約束公正的貿易和投資規則。
(地學文獻中心要聞第27期)
(情報研究室 王歡)
? 2004-2018 中國地質圖書館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469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7129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郵編:100083 電話:辦公室:(+86 10)66554848;文獻借閱、咨詢服務、科技查新:66554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