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IEA)2022年3月3日發布了一份關于“減少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的報告,報告指出,今年實施的措施可能會將歐盟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量減少三分之一以上,此外還有一些臨時方案,可以在繼續降低排放量的同時,將這些來自俄羅斯的進口量削減幅度擴大到遠遠超過一半。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主辦的《國外地質調查管理》2022年第13期刊發文章對IEA的報告進行了報道。
歐洲對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依賴再次因2月24日俄烏沖突而大幅緩解。2021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總量為1,550億立方米,約占歐盟天然氣進口量的45%,占歐盟總天然氣消費量的近40%。
IEA的10點計劃中涉及天然氣供應、電力系統和終端利用部門的一系列措施,可能會導致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進口的年度需求在一年內下降500多億立方米——減少超過三分之一。以下是具體的10點計劃。
一、天然氣供應方面
1.與俄羅斯不再簽訂新的天然氣供應合同
利用與俄羅斯到期的長期合同將降低俄羅斯進口產品的合同最低接受或交付水平,并實現更大程度的供應多元化。
2.用替代來源的天然氣取代俄羅斯的供應
作為第1點的補充,IEA的分析表明,從2021年起,歐盟內部的產量和非俄羅斯管道進口量在未來一年內將增加到100億立方米。非俄羅斯管道氣和液化天然氣輸送量的增加意味著需要齊心協力解決甲烷泄漏問題。由于新項目的交付周期,短期內擴大沼氣和生物甲烷氣供應的潛力有限。但這一前景光明的低碳行業為歐盟國內天然氣產量提供了重要的中期優勢。同樣的考慮也適用于通過電解生產低碳氫。增加低碳氣體的產量對于實現歐盟2030年和2050年的減排目標至關重要。
3.實行最低天然氣儲備量,增強市場彈性
天然氣儲備在滿足季節性需求波動和提供意外事件保障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如需求激增或供應短缺,這些意外事件會導致價格飆升。在地緣政治緊張之際,天然氣儲備所提供的安全價值甚至更大。
二、電力部門
4.加快部署新的風能和太陽能項目
2022年,太陽能光伏和風力發電容量的創紀錄增長,以及氣候條件的恢復,預計將使歐盟從這些可再生能源中增加超過100太瓦時(TWh)的產出,增幅超過15%。未來一年,新的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發電量將增加35太瓦時,超過了這些能源已經預期的增長,使天然氣使用量可減少60億立方米。
5.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可調度的低排放源發電:生物能源和核能
核能是歐盟最大的低排放電力來源,但在2021年,幾座反應堆停工用于維護和安全檢查。2022年將這些反應堆恢復到安全運行狀態,以及芬蘭已完工反應堆開始商業化運行,可能會使歐盟在2022年的核能發電量增加20太瓦時。在歐盟,龐大規模的生物質能發電廠2021年的總容量利用率約50%。如果采取適當的激勵措施和保證可持續的生物能源供應到位,這些發電廠在2022年可以多發電50太瓦時。
6.制定短期措施,保護弱勢電力消費者免受高電價的影響
可以考慮采取臨時稅收措施,提高電力公司暴利的稅率。然后,這些稅收收入應該重新分配給電力消費者,以部分抵消更高的能源賬單。
三、終端利用部門
7.加快用熱泵替代燃氣鍋爐
熱泵為家庭供暖提供了一種非常高效和經濟的方式,可取代使用天然氣或其他化石燃料的鍋爐。通過將當前歐盟熱泵安裝率翻一番來加快預期部署,將在第一年內額外節省2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使用量,總額外投資需要150億歐元。
8.加快提高建筑和工業部門的能源效率
源效率是安全清潔能源轉型的有力工具,但通常需要時間才能取得重大成效。目前,每年只有約1%的歐盟建筑存量被翻新。通過標準化升級,主要是通過改善隔熱性能,將針對效率最低的住宅和非住宅建筑的服務范圍迅速擴大到額外的0.7%。這將在一年內節省超過1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使用量。許多家庭正在安裝智能供暖控制器(智能恒溫器),以減少能源賬單并改善家庭舒適度,這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可以快速擴大規模。幫助中小企業提高效率將節約能源,也有助于保護這些企業免受價格波動的影響。
9.鼓勵消費者臨時調整恒溫器
目前,歐盟各地建筑物供暖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上。調整建筑物供暖的恒溫器,每降低1℃,每年可立即節省約100億立方米的能源,同時還能降低能源賬單。
四、跨領域
10.加強電力系統靈活性來源的多樣化和脫碳
未來幾年,歐盟面臨的一個關鍵政策挑戰是擴大電力系統其他形式的靈活性,尤其是季節性靈活性,但也包括需求轉型和調峰。目前,天然氣是這種靈活性的主要來源,因此,天然氣和電力安全之間的聯系將在未來幾年進一步加深,即使歐盟總體天然氣需求下降。因此,各國政府需要加緊努力,開發和部署可行、可持續和成本效益高的方法,以管理歐盟電力系統的靈活性需求。
(地學文獻中心要聞第30期)
(情報研究室 賈凌霄)
? 2004-2018 中國地質圖書館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469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7129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郵編:100083 電話:辦公室:(+86 10)66554848;文獻借閱、咨詢服務、科技查新:66554700 |